疣鼻天鹅

Cygnus olor   Gmelin
   

  84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雄性成鸟(繁殖羽):遍体雪白,头顶至枕略沾淡棕色。眼先裸露,呈黑色。
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相同,体形较小,前额的疣突不显著。
虹膜棕褐色;嘴基、嘴缘黑色,余为红色,前端近肉桂色,嘴甲褐色;跗蹠、蹼、爪均黑色。
雏鸟:头灰,略沾淡棕色;上体和两胁淡棕褐色;下体银灰色。虹膜蓝褐色;嘴石板灰色,前端常有一白点;跗蹠深灰色。
幼鸟:头、颈淡棕灰色,前额和眼先呈裸露的黑色,但不具疣突;飞羽灰白;尾淡棕灰色,尾端污白;下体较淡,呈浅棕灰色。虹膜褐色,嘴红灰色,跗蹠绿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 (7) 9,650-10,000 1,413-1,550 80-86 600-620 190-215 95-110
♀♀ (2) 8, 600-8,750 1,412-1,493 74-76 560-570 190-192 90-94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形和羽色与大天鹅相似。嘴赤红,前额具黑色tt突,而显然区别于其他两种天鹅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 (7) 9,650-10,000 1,413-1,550 80-86 600-620 190-215 95-110
♀♀ (2) 8, 600-8,750 1,412-1,493 74-76 560-570 190-192 90-94

生境信息

生态 疣鼻天鹅常在水草丰盛的河湾和开阔的湖面上觅食游荡。性机警,颈伸直能远眺数里以外的动静。鸣声沙哑而低沉,音似“koup-koup”,故又有哑天鹅之称。起飞时常用双翅击打水面前进50米左右,然后徐徐离水起飞。飞时颈前伸,翔姿优美,速度适中。蹼强大,划行迅速。
南迁时在河北省最早见于9月中,北返时3月中至4月初路经北京和北戴河一带。关于疣鼻天鹅的食性,寿振黄于1934—1935年在河北省进行的剖检,结果为水生植物及大量的砂砾。我们于1960年5—7月间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所剖检的13个胃,除1个胃里有少量萝卜螺的碎片外,其余均为植物性物质,主要有蒲(Typha angustifolia)的根和蒲棒、金鱼藻(Ceratophyllum demersum)、杉叶藻(Hippuris vulgaris),眼子菜(Popa-mogeton)等水生植物的茎、叶和果实,胃中砂砾也很多。当地渔民反映,它们有时也挖食藕节。

国外分布

在国外,主要繁殖在亚洲中部和蒙古,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、里海和黑海周围地区;越冬主要在地中海东部以至印度西北部。很久以前引人欧洲西部,而后又引人北美洲东部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地。

国内分布

繁殖在新疆中部和北部,青海柴达木盆地,甘肃西北部弱水,内蒙古乌梁素海;迁徙经东北、山东、河北;越冬在长江中、下游一带;见于台湾为迷鸟。

经济意义

疣鼻天鹅是一种数量稀少的珍禽,为我国的保护种类。在我国新疆及内蒙古等地已对疣鼻天鹅进行人工驯养。

引证信息

Anas Olor Ginelin. 1788, .4yst. Nat., ed. 13, 1: 501(模式产地:西伯利亚)